综合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要闻 > 正文
校地联动聚合力 协同育人启新篇——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涂岭镇下炉村携手共建实践基地
时间:2025-11-14 23:10 点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党建+”融合工程,促进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11月14日,学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金通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走进泉港区涂岭镇,开展“校地联动聚合力 协同育人启新篇”党建共建活动。通过签约授牌、专题宣讲、田间教学、实地参观等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高校教育与乡村建设深度融合,书写协同育人、服务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共建签约启新程 党建融合促发展

党建共建签约暨实践基地授牌仪式在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党建+”邻里中心举行。泉港区涂岭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庄晓芬和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碧明分别介绍了涂岭镇及下炉村发展概况、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成效,阐释校地共建对基层治理和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表达对校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的期待。陈金通副书记阐述了我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特色,强调了双方共建对深化思政课改革、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价值。

签约是合作的起点。在党建共建签约仪式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王婕鹏与陈碧明书记共同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围绕“组织共建、理论共学、资源共享、发展共促”目标,构建常态化、机制化的党建合作模式,打造“思政教育实践高地”与“党建资源共享平台”。

授牌是责任的象征,更是奋进的号角。在实践基地授牌仪式上,陈金通副书记与庄晓芬共同为“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授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文粉娟与下炉村党总支第一书记肖平耀共同为“中共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支部委员会校地合作党建实践基地”授牌。两块沉甸甸的牌匾,标志着校地双方在党建引领下,迈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阶段。此次共建不仅是校地合作的形式创新,更是推动党建工作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

党课下乡凝共识 田间课堂润心田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签约仪式后,陈金通副书记以《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奋力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为学校师生和镇村党员干部宣讲。他紧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结合泉州乡村实际,系统阐释了乡村振兴在建设农业强国中的基础性地位,并围绕“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校地协同、聚焦产业振兴、培育乡土人才、创新帮扶机制”五大方向,提出具体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靠实打实的专业本领去实现。”陈金通强调,高校要主动将全会精神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用技术赋能乡村、用人才振兴乡村。宣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深度,引发在场人员的强烈共鸣和深入研讨。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宣讲结束后,学校师生与镇村党员干部一起走进下炉村蔬菜种植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思政课”在泥土芬芳中开讲。陈金通副书记结合基地发展实际,现场解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他通过介绍创业青年大学生运用农业工程技术改良种植模式、带动农户增收的典型案例和玉笏朝天石的传说故事,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这就是专业知识的力量,是青年人才的价值”和深刻理解开拓进取、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面对思政课教师和青年学生,陈金通副书记殷切寄语:“思政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要引导学生明白‘学什么、为谁学’。每一个专业都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思政课教师要打破课堂与田间的壁垒,当好‘引路人’,把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实践全过程。开展‘技术帮扶’‘产业调研’等实践活动,讲好‘新农人’返乡创业、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等案例故事,让学生明白专业知识只有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才能彰显真正的价值。”他鼓励学生把专业学习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伟业,在增强专业本领中坚定信念,在服务基层实践中增长才干,用青春汗水浇灌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花,让青春力量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征程中绽放光彩!

红色足迹铸初心 校地同心谱华章

活动当天,师生们先后参观了陈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涂岭“火花”支部革命展馆。一幅幅老照片、一件件实物陈列,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投身革命、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

在陈平山烈士故居,大家驻足凝视,深刻感受烈士坚定的革命信念与崇高的精神品格;在“火花”支部旧址,师生认真观看史料展览,重温涂岭地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史。

“红色政权来之不易,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深有感触地说,“这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踏上涂岭这片红色沃土,师生们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力量,在先烈的足迹里坚定初心。

此次共建活动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创新实践,也是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举措。学院将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共建“乡村振兴案例库”,共推“党建资源共享机制”,共促“乡村发展服务项目”,实现“高校智力下沉、乡村实践反哺教育”的双向赋能。

“校地共建是责任,更是使命。”陈金通副书记表示,学校将以最大诚意、最优资源、最强保障,推动双方合作走深走实,共同书写以“党建红”引领“发展红”的校地协同新篇章。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了校馆融合“大思政课”新模式,促进了校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继续深化校地合作共识,加快推动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 黄海云 杨诗琪)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南环路1129号 ,362000
电话:0595-22467296(党政办)
电话:0595-28050699、22487775(招就处)
邮箱:qzjmxyxcb@163.com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