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8月1日讯(本网记者 施远圻 通讯员 林仕晖)当AI算法遇见千年螺钿,当青春足迹踏上独木漂,当指尖在软木画上雕琢时光……今年盛夏,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两支实践团队分赴三明与福州,将课堂所学融入非遗传承的沃土。他们以数字之翼载动古老技艺,在乡野坊巷间探寻文化根脉,以青春智慧与赤诚匠心,在保护与创新间架设桥梁,让古老智慧在青春血脉中奔涌不息。

参观“水运年华记忆馆”。学校 供图
三明山水间 非遗技艺邂逅数字浪潮
7月14日至7月22日,该校商学院“花开梦想”实践团深入三明,以“非遗+”为轴,铺展一幅多棱镜般的乡村振兴图景。
在泰宁池潭村“水运年华记忆馆”,独木漂非遗传承人廖宜斌向学子们讲述这项水上绝技的沧桑变迁。它曾是老辈人追索河道漂木的生存技艺,亦是八九十年代池潭青年必备的本领,而今已淬炼为融合民间体育与表演的文化瑰宝。脚踩竹木、御水而行,这不仅是技艺的活态存续,更是流淌的民族记忆。
毗邻而兴的池潭“80小镇”影视基地,定格了旧日乡村风貌。实践团青年在此自编自演年代短剧《青春穗波》,巧妙构思时空对话:让困于滞销的80年代农民借力当下火热的电视直播带货破局。影像下乡,非为怀旧,而为启迪——新思维正是贯通古今、激活乡村的密钥。

实践团拍摄年代短剧。学校 供图
沙县东门古街,螺钿工艺的华光吸引青年驻足。实践团创新采用“O2O”双轨宣讲:线上直播课堂打破地域藩篱,生动解读这项以螺贝镶嵌演绎万千世界的非遗明珠;线下体验区,成员化身讲解员,引导参与者亲手触摸螺钿色系之美。一屏之隔与亲身触碰,皆为非遗匠心搭建理解之桥。
面对农产品营销的痛点——粉丝画像模糊、宣传薄弱、技术应用不足,实践团学子们亮出“新农具”:运用人工智能工具深度分析,产出精准产销指南;制作独木漂、螺钿技艺的AI创意短视频,将非遗魅力转化为引流密码。指尖轻点,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共振,为农产品插上云翅膀。

实践团参观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南音。学校 供图
坊巷青石上 文化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几乎同期,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非遗传承”实践团九人奔赴福州三坊七巷,踏上一场文化寻根与使命觉醒之旅。
三坊七巷,一砖一瓦皆文章。林觉民《与妻书》中泣血的家国担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铿锵誓言,穿越时空震撼心灵。
行走上下杭历史街区,非遗文创店铺鳞次栉比。师生目睹传承人在时代洪流与现代工业冲击下的坚守:口传心授延续香火,锐意创新寻求生路。老匠人刀笔不辍的身影,是“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最坚韧的注脚。街景流转,守护的信念却如古榕般扎根。

体验非遗技艺。学校 供图
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与福州非遗展示馆,成为深度课堂。脱胎漆器的华彩、寿山石雕的凝练、闽剧的婉转,在专业讲解中层层剥开其历史与美学内核。而最动人的一课,在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君锟的工作坊上演。陈老师“以刀代笔”,示范如何在纤薄软木上雕刻大千世界。学子屏息凝神,在老师手把手指引下运刀。“每一刀都要屏息凝神。”亲身体验方知,工匠精神不仅是技艺,更是沉潜专注的生命状态。
从三坊七巷的思想洗礼,到软木画刀尖的匠心震颤,青年学子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已从理念沉淀为肩头责任。非遗不再仅是陈列馆的符号,更是需以青春热血浇灌、用创新思维激活的文化基因。
原文链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青春匠心点亮非遗传承路-东南网-福建官方新闻门户 (fjsen.com)